古典音樂迷的進階之路:從小白到資深發燒友 到底要走多遠
古典音樂迷的進階之路:從小白到資深發燒友 到底要走多遠市場,上海憑借其豐富的古典音樂資源、活躍的音樂市場和濃厚的音樂氛圍,成為了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天堂。無論是專業工作者還是業余愛好者,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音樂家園。
從古典樂小白到精通古典樂的大神級粉絲,要經過哪幾個階段?各個階段尤其是入門時又推薦聽哪些樂曲?對此,晨報記者和音樂作家田藝苗聊了聊古典樂迷的進階之路和他們的“發燒友癥狀”。
很多人可能以為小提琴大提琴就是古典音樂,這樣的認知有些片面,所以大家首先還是要知道古典音樂到底是什么。
這時候可以聽有標題的古典樂,比如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代表作《荒山之夜》,還有像理查德·施特勞斯的《阿爾卑斯山交響曲》。
這些曲都是描繪景物的,在描繪的過程中能啟發想象,讓大家聽到某些具體的東西。比如你會感覺自己聽到這一段出現了瀑布,那一段出現了森林,會有一種音樂描繪形象的暗示。
當然這只是第一步,因為音樂不像繪畫或小說,后者描繪故事情節和人物是非常具體的,音樂有一些暗示但并不那么具體,音樂最擅長的是抽象而并不是具象。
所以聽一些有標題的古典音樂會覺得聽懂了,比如聽的時候腦海里會出現“大象在跳舞”或者“天鵝在旋轉”這樣的畫面,大家會覺得自己能夠理解并對音樂產生想象了。
第二階段可以聽無標題的古典樂,比如像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07-1012),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勃拉姆斯的交響曲,這些就屬于比較難的樂曲。
它們沒有具體暗示,但是每個人每一遍聽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能聽到不同的情感,人生的不同時刻聽或者不同的心情下聽,也都會聽到不同的東西。
很多古典樂迷也會開始“追星”,比如特別喜歡某一個鋼琴家,像王羽佳、郎朗、瑪莎·阿格里奇,他們在哪辦音樂會,忠實粉絲就會跟著他們去那個城市聽。
能夠感受音樂中的具體形象和音樂的情感之后,接下來就要去了解音樂的核心,比如它的主題句、和聲半島·體育官網,多聲部組織構成和樂器法則。
比如聽莫里斯·拉威爾的音樂,要注意分辨樂器,了解組成音樂的管弦樂隊素材,聽出這一段用小提琴,下一段則是單簧管,這是相對比較高深的。
“其實音樂是一種氣氛,就像我們穿不同風格的衣服一樣。比如穿皮夾克,就感覺搖滾風格來了,穿一身紳士淑女的服裝,就覺得今天要聽點古典音樂,它其實是一個人的氣質身份和風格的一部分,音樂變了你會覺得整個氣氛都變了。”
這個階段,樂迷就能夠感知音樂的具體結構了,比如知道樂曲如何銜接,從歡樂到悲傷的情緒如何過渡。
像聽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能夠辨別出它的主題在哪里,找出它發展的痕跡,找出音樂家發展音樂的邏輯。
交響樂團一般會把長期買套票的樂迷組織起來,回饋他們一些活動,比如請專業老師講課,參觀音樂家排練后臺,和音樂家有機會深入交流,還可能會幫忙安排俱樂部成員參加國外的音樂節音樂會。
田藝苗:小朋友可以聽一些像《冰雪女王》這樣的動畫主題音樂改編的交響樂樂曲,或者像《胡桃夾子》《天鵝湖》《睡美人》這些童話改編偏兒童題材的樂曲,這些是小朋友比較容易接受的。
忙碌的青年白領可能需要古典音樂來治愈,舒緩一下情緒,推薦他們聽一聽比較抒情浪漫派的音樂,輕松風格聽莫扎特,抒情就聽舒伯特,浪漫就聽肖邦。
田藝苗:古典音樂中的入門曲還是推薦聽《圓舞曲》,比較通俗。而且四重奏其實是交響曲的小型化縮影,詳細來說就是交響曲的縮編版就是四重奏。如果有一個作曲家要寫交響曲,會先寫成鋼琴曲或者弦樂四重奏,演奏一遍發現沒有問題,就可以完善組合把它寫成交響曲了。所以四重奏雖然看起來只有四個人,音樂中的信息量和復雜程度是絲毫不遜于交響曲的,和聲變化、曲調對位都是有一定難度的。
田藝苗:其實還是學一門樂器。如果學過樂器,像學鋼琴彈過半個小時的《奏鳴曲》,那么聽某首交響曲的時候,就會知道音樂中發生了什么變化。如果沒有彈過其實是挺難的,聽來就好像全都是莫扎特的感覺,都彈得很快,但并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么。再比如作曲家寫曲子,學過樂器就能知道為什么這一段是往上發展,而并不是往下走,為什么那一段要切碎。因為它有一個力量運動所以這里必須切碎,才能夠產生動力。學了樂器之后能夠更容易去理解音樂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