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預告 《國樂之美絲竹之盛》五指山文化館系列公益講座
直播預告 《國樂之美絲竹之盛》五指山文化館系列公益講座中國音樂的歷史有八、九千年,和中國文化一樣從未間斷過。先秦時,文獻記載的樂器就有近70種,僅在《詩經》一書中提及的就有29種。到了周代,人們根據制作材料,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稱作“八音”分類法半島·體育中國官方網。
八音分類法延續了2000多年,直到清末民初,被民間興起的“吹拉彈打”四大分類法所代替,即按照演奏特征和標準劃分而來。
“宮、商、角(jué音)、徵(讀zhǐ音)、羽”這五音是中國古樂基本音階, “宮、商、角、徵、羽”的名稱最早見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時期,在《管子·地員篇》中,有采用數算方法獲得“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的科學辦法,這就是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所以,如果我們稍加留意,正宗中國古樂曲,是沒有“發”和“稀”兩個音階的。比如,現在還時有聽到的江南小調《》即是古曲之一,它全曲若用唱名哼出,只有“哆、來、咪、索、拉”,全無“發、稀”兩音;名古曲,岳飛詞的《滿江紅》亦然。
民族民間音樂是中國音樂之根,也是中國音樂發展的基礎,失去了傳統,沒有了根,中國音樂便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更談不到發展,只有了解和學習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資源,才能發展中國音樂,這也是一種“傳承”。為了發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我們也準備了關于民樂知識和樂器知識的線下以及線上的直播活動,本次活動主要為以古箏、琵琶、笛等樂器相關知識的普及和試聽體驗,由專業講師進行講解,了解不同樂器演奏技法的區別,通過現場演奏欣賞名曲等活動,讓更多人能夠了解民族文化相關知識,變身“文化傳承人”。
埋頭從事古箏專業教學近五十年,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秉承吸納南北箏派演奏精髓,并融合中西樂器教學經驗,形成了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完整的科學的教學理念和訓練方法。曾編寫古箏專業教材和發表學術論文若干。
吳青教授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不少畢業生已經成為全國各高等音樂藝術院校(系)古箏專業教學骨干,桃李滿天下。
2001年創辦海南第一家古箏培訓機構-漢大古箏學校,并先后受聘在海南師范大學、海南大學、南海音樂學院、瓊臺師范學院教授古箏本科課程,一直在海南從事起民族音樂的教育、普及和推廣工作。曾獲文化部全國“蒲公英”大賽園丁獎、共青團中央“民樂專業優秀指導教師”獎,海南省教育廳“優秀指導教師”等。
在絕響的“牛角匏”改良方面:2002年獲中國知識產權局頒發《外觀設計》、《實用新型》兩項國家技術專利,其參展成果“牛角匏”獲博覽會金獎。
2019帶領海南愛樂民族管弦樂團演出春節與元宵節兩場由海南省委宣傳部、省文聯主辦的新年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