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樂器“熱”起來
傳統民樂器“熱”起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城鎮居民樂器消費指數呈上升趨勢。其中,由于消費者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傳統民族樂器在家庭消費、樂器考級領域也占據了一席之地。而據上海音樂家協會數據統計,2019年上海市古箏考級的報名數超過17000人次,逼平鋼琴考級報考人數。除此之外,二胡、琵琶等民樂樂器的考級,也呈現報名人數逐年遞增的情況。
“釘鈴雙琢木,錯落千珠拌。”“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對于我國傳統民族樂器的了解與認識,大部分人都是來自于這些優美的詩句。詩意濃濃,讓不少消費者心生向往的同時也為傳統民族樂器蒙上了一層古老的面紗。事實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民樂也加強了樂器改革的力度,將高新科技引入生產中,實現了民族樂器由手工操作向機械化、標準化、數字化的轉變。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樂器改革制作專業委員會會長豐元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18年我國民族樂器專利發布了731項,而2019年,民族樂器專利又新增了583項。
“既古老又年輕,是目前我國傳統民族樂器的實際狀態。”豐元凱以近年來飽受消費者喜愛的古箏為例,從樂理功能完善、創新加工手段以及機械化生產等多方面進行了介紹。一直以來,古箏規格型號處于分散狀態,市場上十三弦、十六弦、十七弦、十八弦的產品錯綜復雜、各自為政,不僅影響了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及品質的提升,而且由于規格不同、彈奏手法不一,給古箏學習者帶來困惑,影響古箏藝術的普及。
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改良和創新下,樂理功能更加完善的二十一弦古箏得到普及,規格的統一為古箏產業的大發展鋪平了道路。同時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還大力改造古箏加工手段,對百余道生產工序進行分解,引進和研發適用的新型設備,生產效率得到提高。記者了解到,目前在上海、揚州等地,一些古箏企業已經實現了以計算機控制的數碼加工和流水線生產方式生產古箏,提高了古箏生產的標準化,產品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除此之外,還有集胡琴、馬頭琴、琵琶、古箏、箜篌、豎琴等多種樂器的效果于一身的文琴發明問世;改革變張力調轉系統的現代箜篌和豎琴;在傳統南音洞簫上進行加鍵處理,方便轉調并適應近代國際通用律制需要的現代南蕭……我國傳統民族樂器在創新中不斷成長。
在國內半島·BOB官方網站,傳統民樂受到消費者追捧,學習考級人數逐年上升。在國外,帶著中國風情的傳統民樂,也受到外國友人的喜愛。竹笛版《權利的游戲》主題曲、古箏版日本名曲《千本櫻》……青年演奏家們利用自己熱愛的樂器,通過對各國各地名曲的改編,將我國傳統民族樂器推廣到世界各國。如今,在各種視頻網站中,也能看到不少外國友人學習我國傳統樂器的視頻。
事實上,隨著傳統民樂文化出海,墻外生香,我國傳統民族樂器市場也進一步打開。據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樂器改革制作專業委員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民族樂器生產企業30強銷售收入總值是16.89億元,2019年增長到18.70億元,增長10.71%。其中河北饒陽縣擁有民族樂器制造企業48家,年產古箏、琵琶等民族樂器20多萬件,年產值1.2億元,產品暢銷國內外;浙江中泰轄區共有各類笛簫加工制作企業160多家,年產值達3.4億元,銷售量占全球市場的85%以上;河南麥嶺鎮用青銅制作生產的舞臺銅器、大鐃、鑼鼓享譽海內外,產銷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
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大眾對音樂欣賞水平的提高,更專業化的民族樂器才能服務于更多的音樂類型。我國傳統民樂不斷創新,也將更有利于民樂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奏響大國強音。